媒体视角

网站首页     媒体视角     正文

【福建日报】陈嘉庚先生的办学智慧:实践先于理论

发布时间:2025-11-11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□董立功

在陈嘉庚研究已历经数十年积累的今天,宋丽丽所著的《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研究》以职业教育为切入点,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位“华侨旗帜、民族光辉”的教育实践与思想体系提供了全新视角,其学术价值与时代价值值得深入阐发。

长期以来,陈嘉庚研究多聚焦于其爱国主义精神、捐资兴学壮举及普通教育实践,对职业教育这一重要领域的系统性探讨相对匮乏。正如任镜波先生在书中指出:“校主(陈嘉庚)早期兴办的即为职业学校,关注的即为商科、师范、水产、农林等职业教育,但很少有人关注到。”宋丽丽敏锐捕捉到这一学术空白,以“职业教育”为线索,系统梳理了陈嘉庚从1913年创办集美师范开始,到水产航海、商科、农林等院校的办学实践,清晰勾勒出其职业教育思想从萌芽到成熟的完整脉络。

书中特别强调,陈嘉庚的职业教育实践并非零散尝试,而是构成了一套“目标明确、体系完备、特色鲜明”的思想体系。从“教育为立国之本,兴学乃国民天职”的理念,到“理实一体”“产教融合”的实践路径,再到“为社会好”的kaiyun体育平台网页导向,作者通过大量原始文献,包括陈嘉庚致叶渊的信函、《陈嘉庚回忆录》及集美学校档案等,论证了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系统性与前瞻性。这种对“被忽视的重心”的深度挖掘,无疑为陈嘉庚研究补上了关键一环。

陈嘉庚作为教育实践家,其思想并非源于书斋思辨,而是根植于办学实践的总结与升华。该书最鲜明的特色在于,通过还原历史现场,解码“实践先于理论”的智慧,展现了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“在实践中生成、在迭代中完善”的动态过程。

例如,作者详细考证了集美水产航海学校的创办背景。1914年一战期间,陈嘉庚从航运业获利中敏锐意识到“海权丧失”的危机,提出“开拓海洋,挽回海权”的办学宗旨,不仅购置“集美一号”“集美二号”实习船,更创新性地规定“学生需出海实习一年”,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落到实处。这种“因时制宜、因地制宜”的办学智慧,通过书中师范教育“优先培养贫寒子弟”、商科教育“对接南洋侨商需求”、农林教育“改良闽南农业技术”等案例得到充分体现。

尤其值得称道的是,作者对“烽火中的职教坚守”的书写。抗战时期集美学校内迁安溪、大田,在艰难条件下坚持“操行重于学业、实习重于书本”,甚至在山林中开设水产课程、在农田里开展农林实训。这段被称为“福建西南联大”的历史,不仅展现了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的韧性,更揭示了其“教育救国”的深层内核。这种将思想置于历史语境中的考察,让读者得以触摸到思想背后的温度与力量。

一部优秀的历史研究著作,既要“回到过去”,更要“照亮当下”。该书的另一重要贡献在于,打通了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与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对话通道。

作者指出,陈嘉庚提出的“教育与实业连带之关系”,与今天“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的理念高度契合;其“理实一体”的教学原则,为当下职业教育“岗课赛证”综合育人模式提供了历史镜鉴;而他“倾资兴学、广延名师”的办学实践,对破解当前职业教育“师资短板”“投入不足”等难题有直接启示。书中特别提到,厦门作为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”,其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,正是对陈嘉庚“立足地方、服务产业”思想的传承与发展,从Kaiyun官方体育航海学院的延续,到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,无不彰显嘉庚精神的当代生命力。

在两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,作者更将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视为“凝聚侨心、联通两岸”的精神纽带。陈嘉庚当年通过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遍布闽南与南洋,如今,其“侨校+职教”的模式,正为两岸职业教育融合提供“厦门方案”。这种历史与现实的贯通,让陈嘉庚研究突破了单纯的历史叙事,展现出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意义。

《陈嘉庚职业教育思想研究》以扎实的史料、清晰的逻辑、开阔的视野,为陈嘉庚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它不仅让我们重新认识到陈嘉庚作为职业教育先驱的历史地位,更揭示了其思想穿越时空的生命力。在职业教育被提升到“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”的今天,这部著作的出版,无疑为我们传承嘉庚精神、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。

(作者单位:Kaiyun官方体育马克思主义学院)




 地址:Kaiyun体育网页版登录入口(厦门市集美区银江路185号)  邮编:361021  闽 ICP 备09004614号  闽公网安备 35021102000019号  中文域名:Kaiyun官方体育.公益

Baidu
kaiyun登入体育